赚钱 4月24日,哈啰出行正式提交招股书,拟于纳斯达克上市。据悉,瑞信、摩根士丹利及中金公司为其首次公开募股的联席主承销商。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披露本次IPO前,哈啰出行的联合创始人杨磊持股比例为10.4%,蚂蚁集团间接全资附属公司Antfin(HongKong)Holding Limited持股比例为36.3%,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去年营收超60亿元 招股书显示,哈啰出行募集到的资金将用于一般企业用途,包括用于增强和扩大业务产品,支持研发等。 招股书披露,2018到2020年度,哈啰出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14亿、48.23亿、60.44亿元(人民币,下同),毛利分别为-11.47亿元、4.19亿元、7.15亿元。公司2018年、2019年、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15亿元、-11.33亿元(约-1.74亿美元),营收在持续扩大,净亏损在持续缩小。 从交易情况来看,2020年,哈啰出行总交易金额在130亿元,其中共享两轮和顺风车两大块主营业务分别贡献约58亿元和约70亿元。 具体业务方面,过去三年两轮业务的营收分别为21亿元、45亿元和55亿元,2020年这一业务的毛利率已经达到了6.7%,约为3.7亿元。而哈啰出行的顺风车业务营收虽然2020年里仅有4.6亿元,但同比增长却已达到131.2%。 用户方面,哈啰出行年度交易用户达1.83亿,总交易次数52亿次,有34%的用户使用过哈啰出行的两种或以上服务,用户在使用平台一年及两年后的平均保留率分别为64%和60%。 招股书显示,哈啰出行的平均年度交易用户额也在不断提升,2017年用户群组的平均年度交易用户交易额为13.1元,到2020年,该数据增加至70.6元。在招股书中,哈啰出行引用iResearch的数据称,截至2020年12月31日,哈啰出行是中国第三大本地服务平台,也是中国最活跃的本地服务平台。 蚂蚁集团为第一大股东 2016年3月成立至今,除天使轮外,哈啰出行已完成14笔融资,目前估值约为40亿到5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蚂蚁金服、复星集团、威马汽车、春华资本等。 股东方面,在本次IPO前,哈啰出行的第一大股东为Antfin(HongKong)HoldingLimited,这家蚂蚁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持有哈啰出行36.3%的股份,而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杨磊,持股占比10.4%,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持股6.1%;YOUON(Cayman)InvestmentCo。,Ltd。持股为7%。另外其他股东还包括复星、春华以及大湾区基金等。 亿欧智库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哈啰单车凭借哈啰出行APP与小程序双渠道流量,领跑两轮共享出行月活用户数,其2020年11月的总体月活用户规模达到7232万人;青桔单车的小程序月活量领先,其2020年11月的小程序月活用户规模达到4167万人。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20年两轮共享出行用户规模估算达到2.87亿。与此同时,两轮共享出行市场规模估算达到310亿元。 据了解,我国共享骑行市场用户规模增长迅速,“最后一公里”出行习惯已培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共享单车市场的不断全国渗透,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增长迅速。有观点认为,不管是在公交系统发达的一线城市还是公交系统欠缺的三四线城市,公共两轮骑行已经成为大众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最佳选择。 与宁德时代合资推出换电服务 2016年9月,哈啰出行诞生于上海,从共享单车业务起步,2017年哈啰单车正式亮相市场,2018年哈啰助力车上线,2019年哈啰顺风车上线,2020年哈啰电动车业务上线。目前主要业务包括两轮出行(哈啰单车、哈啰助力车、哈啰电动车、小哈换电)、四轮出行(哈啰顺风车、全网叫车、哈啰打车)等。 目前,哈啰共共享出行业务外,新兴本地服务包括哈啰电动车以及公司与蚂蚁集团和宁德时代合资建立的小哈换电服务等。目前,小哈换电已在55座城市部署,未来将会为包括哈啰电动车用户在内的越来越多的用户提供换电服务。此外,哈啰出行也在特定城市开发和试点包括酒店预定、到店团购、打车服务、线上广告等服务和产品。招股书显示,哈啰出行的企业愿景是,应用数字技术红利,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出行以及更好的普惠生活服务。 目前主要提供移动出行服务及新兴本地服务。其中,移动出行服务包括两轮共享服务(“哈啰单车”和“哈啰助力车”)和顺风车服务(“哈啰顺风车”);新兴本地服务包括哈啰电动车以及公司与蚂蚁集团和宁德时代合资建立的“小哈换电”服务等。 共享电单车硝烟再起? 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美团向富士达、新日等电单车生产企业下单百万台共享电单车订单。近日,电动车生产企业新日股份在与投资者交流时也透露,美团是重要团购客户之一,公司与美团之间存在车辆采购合作关系。 哈啰、滴滴也纷纷入局,据其哈啰单车官网披露的信息,截至2020年2月底,哈啰助力车入驻超320城,并且在3月份发布了最新一代的共享助力车“云起”。 曾经不被看好的共享电单车为何重回视线?政策的变化或许是主要推动力。 2017年8月,交通运输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该文件的出台直接让共享电单车行业进入寒冬,随后,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对共享电单车喊停,要求限期退出。 但是这些问题从2019年开始逐步得到了解决。2019年4月起,电动车新国标开始实施,对电动车的标准进行了规范。在此基础上,各地政府对于达标的电动车进行放行。 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伴随消费两极化、疫情冲击和外卖行业发展,两轮电动车迎来了终端需求的高景气。电动车“新国标”落地之后,转而开始鼓励有序的共享交通发展,给原本受到政策限制的共享电单车行业带来发展契机。共享电单车解决3-10公里的出行痛点;同时具有高周转率、高客单收入以及成熟的智能化管理模式,降本增收效果显著;换电模式的推广解决了充电难题。哈啰、美团和滴滴三大出行巨头布局共享电单车,共享电单车放量在即。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