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近期发布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其实,很多家长有着同样的疑问—— “我们能不能一起摆?”“不能!” 西宁市民小莉最近遇到了好几件烦心事儿,最让她头痛的还是13岁的儿子。 因为,上初中二年级的儿子,学习成绩从班级前3名下滑到了20名。小莉和爱人心急火燎,可就是不知道儿子遇到了什么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无奈,他们找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心理咨询从一场沙盘游戏开始,一家人轮流将自己喜欢的各类物件摆放在沙盘上面。 “我在这边,你们在那边。”游戏开始,儿子用手一划,划出一条“小河”,将父母和自己分开。 “皇宫、天坛、东方明珠、动物园、游乐场……”游戏开始,儿子快速摆出了自己喜欢的样子。此时的小莉和爱人,拿起各种摆件,不知道摆点什么,他们试着去建房屋、菜园子、公园、运动场。 小莉夫妻二人摆放许久,突然想起,应该问问儿子想要放点什么? “豆豆,我们能不能一起摆?”“不能。” 小莉被儿子一口回绝,她这才发现,已经13岁的孩子很多时候只考虑自己。 小莉还是想融入儿子的世界,她试着问:“你的游乐场里我们能去吗?” “不能!”儿子的回答很干脆。 小莉的视线一直在儿子身上,她继续尝试跟儿子商量,试图让一家人一起玩,但她发现,儿子根本不想让他们进入他的世界。 小莉拿了一把小椅子,放在了儿子的屋子前面,很快被儿子拿开了。她第一次发现,儿子的世界里只有他一个人,没有爸爸妈妈,没有爷爷奶奶,没有老师、同学和朋友。 那一瞬间,小莉发现,她每天虽然陪在儿子身边,可两人之间的距离好像很远。 “孩子成长是一家人的事情,亲属要参与进去,最好是在几代人之间有沟通交流的过程。”咨询结束,心理咨询师提醒小莉。 小莉说,心理咨询师告诉她,对30多岁的爸爸妈妈们来说,能够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很不错了,但这仅仅是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开始,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让她感到责任重大。 “一天接诊18人,其中有16名青少年” 类似小莉的烦心事,李少华几乎每天都会遇到。 作为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李少华在日常门诊中,接待的青少年数量超过了接诊量的一半。她说:“仅4月19日一天,我接诊了18人,其中有16名青少年。” 接诊的众多案例中,一个大男孩让李少华记忆深刻,也让她思考了很多。那个上高中的男孩说,他的学习压力特别大,考试时大脑一片空白,很怕自己考砸了。 为什么呢?男孩告诉李少华,在父亲的家族里,他是长孙,爷爷奶奶经常会在家族微信群里晒他的学习成绩。而在妈妈家族这边,他是好学生的典范。这让他感觉有了一种长孙的重任,时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能考砸了,不能失败。 听了男孩的诉说,李少华明白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男孩的心理压力很大,他需要不断努力保持优异成绩,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久而久之产生了心理障碍。 李少华说,男孩的家庭把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指标,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让孩子觉得成绩下降了,就是自己做人不成功了。 因为男孩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逐渐出现了不可控的手抖,甚至出现全身性抖动。更严重的是,在考试的时候,男孩手抖得无法握笔。 因为缺乏沟通交流,家长不停带着男孩去本地综合医院治疗,甚至去外地大医院治疗,但未能缓解。无奈之下,男孩的家人决定带他到心理科治疗,最后确认孩子不受控制的手抖是焦虑所致。 李少华痛心地说,类似的案例非常多,因为青少年心理和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无法体察自己的状态,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而很多家长缺乏有效沟通,也不理解这些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所以,无法及时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哎呀,我儿子心情不好。” 让李少华忧虑的,不仅仅是家长和孩子缺乏有效沟通,还有家长对青少年心理知识知之甚少。 “哎呀,我儿子心情不好。”“医生,我女儿心情不好,您看看有没有啥好办法?”李少华说,在门诊接诊过程中,她不时会听到家长说,孩子慢慢长大了,因为谈恋爱失败了,考试成绩不好所以导致心情不好。这是个误区,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家长和老师关注,需要正确识别青少年早期心理障碍的表现。 李少华说,17岁以下青少年中,20%以下的孩子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其中留守儿童占到了三分之一。而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比较集中在抑郁、焦虑、厌学、网瘾、厌食、学校恐惧等方面,其中很多是家长和孩子认知能力所限,被当做心情不好处理了,从而延误了最佳的疏导、治疗时机。 李少华认为,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有多方面原因。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各行各业竞争也随之加剧,与此同时,对于孩子的学业要求也提高了,很多家长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此外,当孩子们进入青春期,身体会发生很大变化,心理也随之有了微妙适应期,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心理障碍。 “只要掌握了方法,心理障碍是可以早发现的。”李少华说,孩子一旦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反常表现,比如,莫名出现不想吃饭、吃得很少、暴饮暴食,或者出现莫名的呕吐、晚上睡不着、常做噩梦等,家长就要注意了。 此外,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孩子一旦出现与以往不一样的情况,家长也得注意。比如,以前很开朗,现在变得有点孤僻;以前学习成绩很好,现在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以前家庭关系融洽,现在经常发生冲突;孩子身上莫名出现伤痕等。 李少华提醒,一旦发现孩子持续出现不同寻常的行为和举动等,要寻求专业机构咨询帮助,不要都用“心情不好”来解释。 “只要愿意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 “家里开出一朵花,开得好不好,要看这个家庭的土壤肥不肥沃,营养有没有给足,有没有给出生长的空间。”说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李少华这样比喻。 “心理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需要综合考量。”李少华解释说,其中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发展到严重的精神疾病,大部分通过正规的心理治疗可以康复,青少年优先选用心理疏导,严重者也可以配合药物治疗等其他治疗方式。 “前提是,家长必须要客观理智地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要孩子一出现心理问题,就觉得天快塌了,否认自己的家庭,否认自己的教育,觉得很难面对这个现实。”李少华说,还有一些家长很排斥治疗,觉得心理治疗会影响孩子心理和身体功能,觉得孩子出现心理障碍后,带孩子去散散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孩子出现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对此,李少华向家长提出了几个问题。 孩子离家出走去上网,这是为什么?如果家庭环境相对宽松,家庭能接纳孩子真实的状况,家庭成员间沟通顺畅,孩子为什么要去寻求刺激、离家出走? 如果家长能结合孩子的年龄状态,设置合理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拿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孩子会有那么大的压力吗? 如果父母不把没有完成的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是不是压力就能小点? 如果孩子在学校承受了很多压力,回到家中父母仍然只关注成绩,孩子回家后压抑的情绪很难释放,同时加上长期的睡眠不足、活动不足等状况,那么,孩子一直处在高压下如何健康成长? 李少华说,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如果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疏解孩子的压力,多些理解,给孩子一个临时休息的阶段,帮助孩子疏导情绪,这该多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李少华解释说,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如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家长的观念从单纯关注学习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这对孩子将来发展会更好。 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0年,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接诊的18岁以下心理障碍来诊者分别为2003人、3065人、4275人、5788人。这一数据的变化背后,一方面说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很多家庭关注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愿意去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李少华说,医院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只是治疗心理障碍的开始,因为孩子最终将回归到家庭和学校,如果父母的功能、家庭环境不变,孩子的问题将会重现。如果家长发现了问题所在,只要愿意改变,任何时候都不晚。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