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得到产品手册》:把你的技术变成钱的全部心法,都在这里

2021-05-30| 发布者: 沃森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市面上流传着许多教授专栏制作的书籍、课程,我也看过许多。但是,我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得到出品的一......
股票配资平台 http://qianxunhunli.com

  市面上流传着许多教授专栏制作的书籍、课程,我也看过许多。但是,我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得到出品的一本叫做《得到产品手册》的指南类书籍。

  我后面要说的专栏制作心法,都是来自于这本指南的内容,我也希望大家把这本书找来,仔细地研读,会有非常大的收获。

  今天,我就抛砖引玉,把我读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以及书里的一些关键内容,介绍给大家。

  

  说到专栏,我们不得不先面对两个问题:一门课程和一项技能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是什么,在阻碍着你的技能成为一门能够售卖、能够为用户赋能的课程呢?

  答案很简单:技能是为你自己加分,而课程的目的,是让用户改变自我。

  你懂的东西,不代表你能让别人也懂。你必须要站在用户是否能改变自我的角度,来审视你所掌握的那些知识。

  这,就是专栏制作的第一个心法“用户思维”

  你所掌握的技能,在你看来,可能只是谋生计,吃饭技。

  但是,很有可能,你的技能恰恰是用户改变自我的有力工具。

  比如写作,在我来说,是吃饭的手艺。但是,当我把它当作一门课程来对待的时候,我才发现,有许多人,因为学了我的专栏,听了我的分享,而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认知,从而改变了自我。

  这,就是技能与课程最本质的区别。

  你不需要把你所了解的技能投喂给用户,你所需要做的,是把你的技能,转化成一种认知模式,并准确的传达给用户,从而改变他们的认识。

  

  为什么我们要用知识服务,去改变用户的认知模式呢?

  因为,你一定要深知一个道理:线上的课程,只能改变人的认识方式,不能改变其他。

  我们都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下走过来的,我们深知,只有这些才是真正改变一个人的有效途径,因为包括法律义务、升学压力、朋友竞争在内的一切手段,都是线下教育能够利用的手段。

  但,线上的课程和专栏,在改变人,塑造人的能力上,远远不如学校教育来的有效。

  所以,我们先要明白的就是,如果你想打造一门线上专栏,那么,请用认识改变的心态,来为用户赋能。

  而这,才是用户思维真正的底层逻辑。

  专栏制作的第二个心法是:工程师思维

  如果你想将自己的手艺变成一门课程,请首先告诉自己,你的技能,已经不再是你的技能,而是“祖师爷”在通过你的手,将本门大道传授给世人。

  你要有责任感,有对得起“祖师爷”的心态。

  要让用户学得会。

  要让同行认同。

  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要在细微处下功夫。

  要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较个真。

  我是一个写作者,十年写作生涯,我都把写作当成自己吃饭的家伙。

  但现在,我想要重新理解写作,想要用写作为更多的人赋能。

  那么我所要做的,就是更加审慎地对待写作这件事。

  要有态度,有标准,有自律,有方法。

  

  一个专栏课程的制作者,不是随意的表达者,不是艺术家,不是评论家。

  而是一项知识工程的建造“工程师”。

  你要对这项工程的方方面面负责,而不是享受言论自由的福利。

  既然是工程,就必须有系统性,否则就不牢靠。

  那什么是系统?

  这就是一张米老鼠图片和迪士尼乐园的区别。

  专栏课程,必须有一套自成逻辑的系统,并且创造一种特殊的体验环境,让知识和技能,融入到环境中,成为可被感知,能被使用,并且打开用户认知维度的一道大门。

  我再重复一遍:专栏课程,是不灌输知识,而是打开大门。让用户自己走进一个未知的世界,去探索,去发现,去升级。

  一个专栏课程的作者,绝不是要告诉用户一项从未有人知道的新知识。

  事实上,太阳底下已经没有什么新知识了。

  作者要做的唯一工作,是帮助用户重建自己已有的知识序列,让用户把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型打破,重新组装成一个全新的知识系统。

  比如:你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已经工作了十几年,有了丰富的经验和职业技能。

  但是,如果你问问自己一下几个问题,你可能会对你的工作,有一个全新的发现。

  1.你认为工作中你做过的最失败的事和最成功的事是什么?

  2.你曾经做过哪些不属于你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但你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3.如果你和你们公司的老板被迫共处一个小时,你会跟他聊什么?

  4.如果公司只能留下一个人,你觉得应该是谁?为什么?

  

  你看,这些看似奇怪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在考察你不知道的事。

  恰恰相反,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

  但是,要回答这些问题,却需要你将原有的知识系统和思维习惯打碎,重新将它们组装。

  这种把已有的知识重装的能力,是理解这个快速变换的世界,最有力的抓手。

  我建议大家都来做一门课程,这不但能让你重新看待你已经烂熟于心的技能,还能让你和你的用户,换个角度看世界。

  专栏制作的第三个心法是:重新建模思维

  这个心法在我的专栏课程里也有提到,我今天再讲一遍。

  做专栏的目的,不是让用户获得新知识,而是要让用户将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建模”。

  那么,新知怎么办?

  其实大家一定要相信人的好奇心,发现新知,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事情。

  关键是如何激发这种好奇心。

  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只要能打开用户的认知黑洞,并且帮助他重新建立一个认知模型,他就会自己顺着这个模型,去完善,去探索。

  

  举个例子:

  你知道中国有八大菜系,那么,请问,到底是哪八大菜系?

  这就是一个认识黑洞问题。

  首先,选取大家熟悉的知识,“八大菜系”谁都知道,但是,到底是哪八个,就是认知黑洞,没几个人能说全。

  这里面的核心是,不能直接给出一个大家完全陌生的概念,那样,用户就会敬而远之,因为学习全新的知识,是非舒适区的事儿,是与自己无关的东西,是很反人性的。

  所以,要从大家熟悉的事物入手,但是,一出手,就要打破认知,开启认知黑洞。

  好,开启了认知黑洞,下面,就要开始重新组装认知模型了。

  八大菜系,分为,鲁、川、粤、淮、闽、浙、湘、徽。

  我这么说,你肯定记不住。

  但是,我把它们分成两个类型,你就能记住了。

  两条线。

  第一条沿海线,第二条沿江线。

  沿海线:你顺着从北到南的海岸线数数就行,山东的鲁菜、江苏的淮扬菜、浙江的浙菜,广东的粤菜,福建的闽菜

  这是五个了。

  沿江线:你再顺着长江从东到西数数,江苏往西,安徽的徽菜,湖南的湘菜,四川的川菜。

  那么,为什么是沿海和沿江这两条线呢,因为能够形成菜系的地方,都是食材丰富的地方,有江有海的地方,食材必定丰富。

  这就是为什么陕西、山西没有自己的菜系的原因。

  

  你看,这就是将原有的认知,重新组合,重新建模的过程。

  当大家记住了这个模型,有兴趣的人,就会自己去填补,去寻找各个菜系的名菜,将模型中的空白地方填满。

  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所在,能够通过获取新知,自得其乐了。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激发一个人探索新知的欲望。

  对于同样的一堆几乎已经被我们废弃的知识,通过重新建模,梳理系统,我们发现了令人惊奇的收获,学习的快感喷涌而出。

  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心流的巅峰时刻。

  专栏制作的第四个心法是:挑战思维

  专栏要做的不是丰富知识的百科全书,而是解决实际问题,回应真实世界的挑战。

  所以,一门好的专栏,必须能够非常清楚明白的知道,你在为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你想要为职场小白解决社交问题,想要为新手妈妈解决育儿困境等等。

  带着问题思维去设计一门课程,才能真正的做到为用户服务。

  但是,只有问题,还不能让一门专栏精彩。

  除了问题,还要有挑战。

  例如,你要为新手妈妈解决育儿困境,有两种讲法。

  第一种,你可以把新手妈妈会遇到的问题,一一例举出来,讲明问题背后的逻辑,然后给出解决方案。但这种讲法会让专栏显得刻板、教条。

  第二种讲法,就是先预设一个挑战。

  假设一个新手妈妈,孩子刚刚三岁,9月入学进入托儿所,但是孩子却是个典型的妈宝,离开妈妈哪怕一分钟,都会哭闹不止。妈妈曾两次将孩子强行留在托儿所,但最终都因为孩子无法停止哭泣而被妈妈重新接回家里。如果要让这个新手妈妈,在一天之内,搞定孩子上学问题,你会给她支什么招?

  你看,这个题目里,有主题、有目标还有约束条件。用户很容易被带入一个挑战性的情境,新的知识遇到了新的挑战,用户的兴趣立刻就会被调动起来,而不是被动的被灌输。

  一门专栏的优质程度,决定于这项情境挑战的难度,以及解决方案的精彩程度,事实上,这两个维度成正比,挑战难度越大,解决方案往往越精彩,专栏也就会越优质。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就会发现,一门好的专栏课程,不光是能提供与我们切身相关话题的解决方案,比如财富、爱情、升职、加薪等等。

  其他的诸如天文、数学、科学、心理学、认知等等原本枯燥,跟生活联系并不那么紧密的学科,也可以运用这种情境挑战的方式,让用户产生兴趣,从而跟随作者学习。

  要相信人的同理心和想象力,只要你能设计一个好问题,好场景,好挑战,用户就能够跟随着你去探索,去求知。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喜欢看电影,喜欢玩游戏的原因。

  好的电影和游戏,都在情景挑战上下足了功夫。

  专栏制作的第五个心法是:感性思维

  线上专栏最大的难题就是用户的注意力太分散,你无法让他们始终盯着你的专栏看。

  这就需要你做一件事,将你的内容“感性化”。

  感性化不是讲故事、举例子这么简单,其核心,是对用户注意力的管理。

  感性是指,一切不需要调用大脑皮层进行概念推理的内容。

  知道了这个概念,你要做的,就是调用一切手段,让你的内容充满下意识,比如:熟悉的人名、地名,数字的运用,俗语的运用,节奏押韵的运用,情绪的渲染等等。

  总之,要让用户消除一切认知负担,不制造概念,不创造新名词。要让用户在你的专栏里短暂休息,放松,并获得安全感。

  要跟用户聊天,跟用户诉说,跟用户调侃,跟用户玩闹。

  调用你所有能娱乐用户的方法,让他在游戏里,不知不觉的学到新知。

  这里说的娱乐和游戏,不是让你对内容放松,反而是让你调用你的知识宝库,充分的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内容变成一种更高级的形式。

  

  关于专栏,我们也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前进,通过今天的分享,我觉得大家可以开始考虑制作一个专栏这件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心法,经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毕竟,实战才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方式。

  希望大家,在不久的将来,都能做出一款属于自己的专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沃森网 X3.2  © 2015-2020 沃森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