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项目 https://www.touzitop.com/ 最近后台有读者强烈安利我一档新节目。 它的名字叫《五十公里桃花坞》(以下简称桃花坞)。 听名字,像是个风花雪月的节目。 不过可千万别被这名字骗了。据说这档节目的精彩程度,绝对堪比当年撕出腥风血雨的《花儿与少年》2!
哦? 是那个让郑爽「疯」名初显,杨洋产生真人秀PTSD,许晴、宁静粉丝结怨多年,搅起内娱腥风血雨的《花少》2吗?
《花儿与少年》2 于是被激起好奇心的她姐立刻去看了看这节目。 果然才看了个开头,就「大有所获」。
张翰为什么不敢自我介绍? 《桃花坞》这个节目号称自己要探索新时代下美好群居生活方式。 具体操作就是请了15位艺人,集中送到一个离市中心50公里的社区,在节目中过整整21天的群居生活。
请的嘉宾阵容,一看就很适合搞事情,有娱乐圈的老前辈(宋丹丹、舒淇等),有刚刚进入娱乐圈的小透明(赖冠霖、孟子义等),还有看着像节目组经费不够拿来凑人头的素人(陈陈陈、欧欧)。 感觉节目组确实破译了《花少2》的流量密码,这一大群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封闭生活这么多天,如果有几个刺头一搅局,那戏剧效果简直拉满。 不同的节目,熟悉的“花味儿”
果然从节目刚开始,这种尴尬就显现了。 有人手足无措、抓耳挠腮,有人过于热情而让另一方十分不知所措。
村口集合 不过他们没有想到,更大的冲突在后面呢。 节目组不设流程,艺人们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搞社交。 大家就搞了个自我介绍的环节,她姐本来以为这种环节随便讲讲就过去了,没想到在这儿「翻了车」。 年纪最大的老前辈宋丹丹提议,自我介绍可以按照名字、职业、代表作的结构说说。
她这样说确实有些欠考虑。 因为她没考虑到,很多年轻艺人还没有代表作。
还有些艺人刚刚进入娱乐圈,不想进行一板一眼的自我介绍。
但最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环节「炸刺儿」的不是别人,是张翰。 前面宋丹丹、舒淇、周杰都大概介绍了自己,到他这里,突然变得格外简短。
节目组切了其他人的镜头,大家脸上仿佛都写着:「这是在干什么?为什么到你这这么短?」
这是在干什么?.jpg 宋丹丹想让他再说两句,就又追问了一次他演过什么作品。
结果他特别不给宋丹丹台阶,一句“我没名”又杠了回去。
宋丹丹不明白,又跟他说还是要介绍一下自己。
结果张翰还是不肯说自己演过什么。
观众们都觉得很迷惑:张翰为什么不想做自我介绍? 是他没有代表作么? 可张翰的微博认证上,代表作不是都摆在明面上么?
或者,真让网友说着了: 不是他没有作品可以说,是嫌自己演过的戏丢人吧?
其实张翰作为演员的起点,跟同时期的演员相比,并不低。 《一起来看流星雨》虽然有着当年偶像剧的浓浓时代感,但确实把刚刚出道的张翰一下送上了一线小生的行列。
《一起来看流星雨》 也是因为慕容云海这角色带来了可观的人气,所以在最火的那几年,张翰持续不断地接到偶像剧的邀约。 2019年有网友统计,国内的现代偶像剧收视率排名前十的,有五部是张翰主演。 尽管有些作品就像从大男主流水线上产出的一样,角色也大同小异,一水的霸道总裁。
《温暖的弦》 可能是因为在当红时期花了太多精力去拍摄同质化的剧本,他演艺生涯的高光时刻,还停在偶像剧的「霸道总裁」角色。 对于37岁、成名已久的张翰来说,再去提当年的作品,确实有些尴尬。 但大家也别忙着嘲张翰了。 如果张翰真有这份「羞耻心」,我倒希望很多演员能跟他学习学习。
如今的张翰绝不是个例 今天的很多偶像演员,恐怕还没有张翰当年的成绩。 出圈的作品,一个没有,但不妨碍他们继续拿到下一个大ip制作的剧本。 前两天王鹤棣新上的电视剧《遇龙》,演技惹争议。 网友说他的演技是AI(机器人)演技,我截个图给大家看一下,这是在演啥?
自己喜欢的女生上奈何桥 没演好也没啥大不了的。下次好好演不就完了?没想到他回应时,说的却是:
可他演的是精怪,又不是静物。把演蛇妖理解成演AI脸,蛇妖老祖宗白素贞看了都得生气。 怪不得网友说只想把郝蕾的名言甩到他脸上:
但没想到,粉丝的评价却是这样的:
咋看出来的?别问,问就是“没人逼你看”。
所以,流量系演员拍出来的戏,当真是粉丝专供,贡献的是「仅粉丝可见」的演技?
出道新人,要给机会磨练,她姐都可以理解。 只是对一些粉丝把自家偶像的演技夸成天下第一的做法感觉迷惑。 他们都是真心这么想的吗?不怕捧杀? 这是演技炸裂:
这能夸灵气溢出屏幕:
没有说大家演技都拉胯的意思(看看求生欲),但,跟「演技炸裂」就还有很大的距离吧。 一旦艺人被捧得太久,也逐渐对自己的演技不自知了。 比如Angelababy,你就很难说她有什么代表作。 想到她,可能第一时间能想到的,是《跑男》里的「女汉子」,是黄晓明的妻子,或是她那张漂亮的脸。 但她说过觉得自己可以拿奖项大满贯。
演员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让人越来越迷惑。 之前做演员,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 科班出身的,章子怡。 影后当年进中戏,因为从没接触过表演,是班上表演成绩吊车尾的那个,还曾经因为交不上表演作业,压力大到想退学。 第一次出演电影,花了很长时间去体验生活,每天跟一个农村的小姑娘一起去挖土豆、担水,真正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村姑娘。
非科班出身的,王宝强。 看了李连杰的《少林寺》,想做武打演员。 以为去少林寺就能拍电影,先是学了6年武僧,又在北影厂外跑了6年龙套,一天只赚20块钱。
而现在的门槛低到,可以全程面无表情,肢体稍微意思下,台词说个1234567,后期配个音,也能被夸「演技炸裂」了?
去年的《我就是演员》3,让我们窥到一丝演艺行业的乱象。 选手中,一大票的「跨界演员」,本职:偶像、唱跳歌手。 章子怡都忍不住问:“为什么一定要当演员呢?”,尤其,看到还有很多不经过任何学习的艺人,直接转型演戏女一号、男一号。
他们自带流量,在另一领域上积累了大量的粉丝,挡不住的资源好。 像张颂文那样许多演员要经过漫长的无名时期才能得到一个小角色,他们未曾经历过。 看到他们台上哭诉自己演戏有多么不容易,只觉得滑稽。
张翰们争气点儿 为什么这么多人往演员的笼子里钻? 今天的观众,也不是全然不知道答案。 郝蕾在《十三邀》中就直白说了:
名和利,是这个行业最显眼的东西。 有粉丝基础在的,哪怕演技基本功门门过不了关,照样能在名利场中志得意满。 但一边吃着粉丝红利,一边活在粉丝滤镜中对于自己的演技盲目自信,哭诉大众对自己不认可,真的大可不必。 郑爽日薪208万曝光后,路人看看自己的银行卡,再看看那些哭惨的明星们,实在挤不出半分怜惜。
说白了,「流量」的那把椅子,不是谁都好坐的。 利用人气占据了大众的注意力,拿到了顶级的资源,就势必要被质疑是否有能匹配这高座的实力。 而真正该坐这把椅子的演技派,却因这种“流量称霸”的现象,而被倒逼进真人秀刷存在感,争取商业价值。
甚至,流量们还有机会,一遍遍试错,而一些真正的老戏骨,却因拿不到剧本,渐渐被大众遗忘。 一遍遍被拷问是否有作品而感到尴尬的流量们,需要意识到,大众的质疑不是真正让他们难受的那个原因,「没作品」才是。
真的接受不了自己被质疑,就不要再用「有多努力」来为自己开脱,拿作品说话。 其实,娱乐圈早有「偶像派演员」,为现在的「流量」开了路。 就在前两天,胡歌在某活动上聊起,自己有十年没再拍过仙侠和玄幻剧了。 而原因,是他一直没有看到一部好的剧本,好的故事。
对剧本有要求,对自身的演技有琢磨,今天的胡歌,才不止限于当年仙侠剧中的李逍遥、景天,还交出了《伪装者》中身份多变的明台,《琅琊榜》中运筹帷幄的梅长苏等角色。
如今大家提起胡歌,不会再冠以「偶像小生」的身份,而是自然而然地说一句:「演员」。 和胡歌的选择类似的,还有王传君。 参加《加油好男儿》出道,成名作《爱情公寓》是一代人的青春回忆。
演出这种大IP是有好处的,起码可以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凭借角色的滤镜生活得很轻松。 但是王传君却主动选择不再出演《爱情公寓》。 因为公开批评《爱情公寓》,有人说他忘恩负义,他也遭受过质疑。 但他说的那些《爱情公寓》涉嫌抄袭《老友记》,且越来越像一部广告片,满眼的植入广告,却是不争的事实。
离开关谷神奇后,王传君确实走出了另一条路。 在《我不是药神》中,扮演白血病患者吕受益。
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扮演一个市井、精明的上海马仔。
《罗曼蒂克消亡史》 如今的王传君,虽然不再是大明星,但却凭借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角色证明了,自己是要走「演技派」路子的演员。 如果张翰想要有一天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代表作,势必也要付出这样的努力才行。 「流量」的身份不丢人,但想当长红的演员,靠的一定是作品。 不过能先能意识到没作品抬不起头来,就是好事。 多希望有一天娱乐圈的张翰、赵翰、李翰们都能对自己说一句,“我演得不好,没作品可真丢人啊!” 那影视圈靠业务能力说话的好风气也该回来了吧。 点个「在看」,支持「演员要靠作品而非人气」。为那天的早日到来,咱们加把劲!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