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邓丽君早年经历的第一次人生打击

2021-06-24| 发布者: 沃森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邓丽君拥有清新可人的脸庞、甜美的歌喉、高超的演唱技巧、众多的歌迷、无数的头衔,等等,可以说拿出其中任......
广州交友网

  邓丽君拥有清新可人的脸庞、甜美的歌喉、高超的演唱技巧、众多的歌迷、无数的头衔,等等,可以说拿出其中任何一项,都让现在的歌手无法企及。

  邓丽君一生唱了3000多首歌,不仅有国语歌曲,邓丽君还可以用日语、英语演唱。邓丽君不仅红遍中国,还唱响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这样的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邓丽君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天生的歌唱天赋外,有谁关注过她背后的付出与代价?光鲜和掌声的背后,又了解多少她遭受的一次次人生挫折和打击?

  邓丽君在她成长的路上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但有几次重大的人生打击,让她无法释怀,永生难忘。

  1952年农历十二月十五,邓丽君诞生在台湾省云林县。其父邓枢河北省大名县人,其母赵素桂山东省东平县人,1949年,两人来到了台湾,靠邓枢摆个面摊,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邓丽君有三个哥哥、一个弟弟。一家七口的生活费用、上学的学费,全靠邓枢微薄的收入,因此一家人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但艰难的邓枢感到骄傲的是自己有四个儿子和一个被大家称为“快乐天使”的女儿。

  邓丽君天生就是一块唱歌的料子。父亲哼唱的京剧、母亲的地方小调,邓丽君打小就接受了父母的熏陶。尽管还只是一个孩子,但聪颖的她已经显示出绝佳的演唱天赋,别人家里收音机上播放的音乐,她跟着哼哼唱唱,一学就会。街坊邻居们要她唱一个,她就落落大方的表演,获得掌声时也不羞涩。邓丽君成年后回忆道:“不是大人要我唱,而是我自己想唱。”

  邓丽君的弟弟邓长禧回忆说:“那时候有部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很轰动,从头到尾都是黄梅调的音乐,她大概从头到尾都会唱。”而且在调子、韵味上模仿的有模有样,对歌曲有极强的诠释能力。

  邓枢看到了女儿在艺术方面的天赋,于是在她五岁时,父母让她学习芭蕾舞。

  一进入小学,邓丽君就成了学校的文艺骨干,并引起了许多专业人士的注意。当邓枢昔日的同事知道邓家出了个小歌唱家的时候,征得老友的同意,让邓丽君跟随其所在的“康乐队”前往各地演出。这样,在小学一年级,邓丽君就开始登台参加演出,得到了到处表演的机会。叔叔阿姨们也教给她一些唱歌的技巧。虽然每次公演只有五块、十块的微薄演出费,“算是来回的交通费”,但这些零星的收入,对清寒的邓家可是不无小补。

  

  由于邓丽君有了登台演出的经验,6岁的时候,邓丽君在母亲的陪伴下,还抽出时间上街卖唱,行走于夜市街头、低档的酒屋之间。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邓丽君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自己的使命。夜深人静了,母女俩才在路边的摊头吃点夜宵。但这段时间,频繁的到处演唱,也使邓丽君的演技得到了提高。

  1964年,十一岁的邓丽君,有天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中华电台”举办“黄梅调歌曲”比赛,邓丽君让父亲邓枢给她报了名。结果邓丽君打败了比她大许多的选手,以一曲黄梅调“访英台”获得了冠军。

  

  1966年,为了提高歌唱技巧,邓丽君利用课余时间加入了当时台湾著名的正声广播公司的第一期歌星训练班学习歌唱技巧,这是她成为专业歌手的重要起点。老师正是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群星会时期的音乐教父”以及乐坛的“幕后金手指”的音乐家翁清溪。

  接受正规的音乐训练不久,邓丽君参加了金马奖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大赛,初试牛刀,就以一曲地方小调《采红菱》夺冠。这时她才十三岁。

  渐渐有了点名气的邓丽君不再沿街卖唱,而是开始在东方歌厅等演出场所做客串歌手,经常演古装戏《凤求凰》、《梁祝》里的片段,由于她的扮相俊美、台风活泼大方,十分受欢迎。这个有着一双大眼睛,长着一副圆圆的脸的歌唱神童,被观众封为“娃娃歌后”,这是邓丽君步入歌坛后的第一个外号。

  由于她渐渐成了票房的保证,邓丽君在歌厅的薪水不断提高。当时邓丽君驻唱一场最高的费用约为1000到2000元之间,几乎是一般人家半个月以上的生活费了。邓丽君的老师姚厚提笙提起她时说:“她很小就成为家里的主要支柱。当她知道自己对自己家里很有贡献时,就觉得很高兴,继续唱下去。”这段时间,父亲邓枢是她的经纪人,母亲赵素桂则陪她到处演唱。邓丽君十二、三岁左右,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开始承担养家的重担了。

  

  但上帝不会把所有的好处给一个人,总是要让成功的人都要付出代价和承担痛苦。

  为了练习发声,邓丽君在发高烧、嗓子出血的情况下,都得继续练习唱歌;邓丽君的哥哥邓长安回忆,邓丽君9岁的时候就得了气喘病。“当时看医生,拿药放在茶壶里煮,邓丽君对着壶口让蒸汽蒸”。

  成名的邓丽君回忆起以前的经历,也曾有过一段巴望着有歌能唱、不敢计较排名先后的苦日子。当时许多老板只要看到红牌歌星到场,就会临时支开她这种小牌新人,不让她登场,随意取消她的演出,作为新秀的邓丽君只能忍让。

  随着邓丽君频繁参加唱歌活动,她做功课的时间越来越少,只能从睡觉时间里挤。邓长禧回忆道:“学校功课压力是蛮大的,那个时候还要升中学,要考试,所以有时候(演出)回来没办法就先睡,然后大概早上5点钟我父母就把她叫起来,她这时候才开始写功课。也没有书桌,就是在藤椅上面铺个洗衣板,灯光又比较暗,蛮可怜的,尤其是冬天。”

  但由于邓丽君向学校请假的天数越来越多,这种演出和学习的冲突,在邓丽君进入台北私立金陵女中后变得越来越大。一天,女校长找到邓丽君谈话,认为她缺课的时间太长,因此要她放弃歌唱,专心课业,邓丽君必须在学业和歌唱之间做一个选择。邓丽君一下就怔住了,虽然她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演唱,但她从未放弃过在学业上的努力,而且不甘落后,在精疲力竭的表演之后,都会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

  

  从未与大人进行过这么严肃、这么重要谈话的邓丽君,虽一时不知道如何应对,但她还是知道这是一件大事,不敢擅自做主,就回家和父母商量。

  正值大病初愈的邓枢很不服气,连夜赶到学校,质问校长:“孩子发挥特长,又不影响学业,有什么不好?”由于金陵女中是一家私立学校,学生的成绩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声誉,校方始终以学校的责任、学业的重要,要求家长和邓丽君必须做出抉择,固执的女校长说:“要唱歌,就不能上学;要上学就不能唱歌。两者不可兼得。”

  就这样,1967年,14岁的邓丽君忍痛从金陵女子中学办理休学手续,步入社会,从此走上了职业歌星的人生道路。

  过早的告别学生时代,成了邓丽君心中永远的痛。这意味着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时光的终结。

  了解姐姐的邓长禧说:“虽然后来到二十几岁,她去了美国再回到校园去体会校园那种生活,但是那种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14岁的邓丽君正式出道进入演艺圈的时候,正值台湾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步成为亚洲四小龙的时代。收音机、电唱机、电视开始出现或普及。娱乐业也随之开始发展,给艺人们提供了众多的发展机会。

  刚刚出道的邓丽君抓住了这难得的历史机缘。

  1967年,台湾“宇宙唱片公司”发现了邓丽君的才能,为其开始录制唱片,推出了邓丽君的第一张黑胶唱片《邓丽君之歌》第一集《凤阳花鼓》。

  同年,邓丽君开始进军电视。邓长禧回忆道:邓丽君“14岁时开始上电视,那个对她影响比较大,因为那个时候台湾第一家电视台开播。……,就一家电视台,而且那时候看电视都是哪一家有电视,然后邻居都围在门口看,一台电视十个人看,所以能够上那个节目对她的知名度就帮助很大了。那时候候都挤破头要去上那个节目。”

  可这个机会差点与邓丽君失之交臂,因为不但电视台认为她年龄太小而反对,邓丽君的父母也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而反对,但在电视台“群星会”栏目制作人的坚持下,邓丽君终于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看到邓丽君在电视上风头正劲,“宇宙唱片公司”全力栽培她成为唱片明星,这一年又陆续推出了《邓丽君之歌》系列之二、之三。到1971年,《邓丽君之歌》这个系列共出了20集之多。邓丽君开始风靡歌坛。

  

  1969年,“台视”拍摄的首部国语连续剧《晶晶》一炮打响,红极一时。邓丽君不仅出演电视剧《晶晶》剧中的人物,而且其同名主题曲也由邓丽君主唱。随着连续剧的高收视率,邓丽君和她的歌声进入了千家万户,台湾的大街小巷都飘满了邓丽君的歌声。

  为了给发行的唱片造势,邓丽君开始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地巡回演出,几乎走遍了整个东南亚。几年时间的生活,都是飞机汽车载着她飘来荡去,一站又一站地赶着演出,履行一份又一份的合同,舞台和酒店便成了她的家,常常是今天在此处,明天又到了彼处。

  

  70年代初,不到20岁的邓丽君的唱片走出台湾,在香港、东南亚等地开始畅销,迎来了邓丽君歌唱事业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1995年5月8日,42岁的邓丽君突然气喘病发作辞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和朋友。

  邓丽君抛下她的歌迷走了!带着她一生中的三大遗憾:结婚,生子,读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沃森网 X3.2  © 2015-2020 沃森网版权所有